陳從周巧繪《甪直閑吟圖》
編者按:今年是葉圣陶先生誕辰130周年。葉圣陶先生稱甪直是自己的“第二個故鄉(xiāng)”,把甪直比作哺育自己成長的搖籃,在他的《〈甪直閑吟圖〉題記》中寫下了許多對甪直的美好回憶。本文介紹了此圖和其中的淵源。
《甪直閑吟圖》(陳從周作)
陳從周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古建筑專家、園林藝術專家,擅寫散文,且工詩詞書畫,浙江杭州人。他是同濟大學教授,與建筑學家梁思成齊名,有“北梁南陳”之說。他對中國古典園林頗有研究,被稱為“中國園林之父”。曾提出“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論點,并將中國園林文化傳播到國外,在美國建造明軒,受到時任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和國務卿基辛格的盛贊。
我知道陳從周,是從讀他的文章開始的。1975年,江蘇省文化廳撥款17500元,要我負責修繕東山軒轅宮、明善堂和諸公井亭三處古建筑。為修好這些古建,我查找文獻資料,在1954年出版的《文物參考資料》上,第一次讀到陳先生介紹軒轅宮的文章。全文4000多字,不僅詳細敘述了軒轅宮的歷史,還著重介紹了它的建筑特點和價值。對照實物,我初步了解了建筑構件的名稱和時代特征。那階段,他還經(jīng)常著文在南京博物院所編的《文博通訊》上發(fā)表。每每見到他的文章,我都會認真研讀。因為他的文章有學術深度,有歷史考證,不枯燥,清新淡雅,可讀性強且能學到知識。
甪直保圣寺(張炎龍攝)
我第一次見陳先生,是在1977年深秋。那時他是蘇州園林局的顧問,經(jīng)常來蘇州。那次園林局同志陪同他又來到保圣寺,我正好在保圣寺籌劃茶室改建,于是巧遇。王新所長將陳先生介紹給我,我自報家門,說起讀他文章的事。陳先生非常和藹,握著我的手說:“古建保護全靠你們當?shù)氐哪贻p人啊?!标愊壬笪?0歲,是泰斗級的前輩。我很想聽聽他對改建的意見。他說:“天王殿是正兒八經(jīng)的文物,絕對要保護好。周圍建筑要協(xié)調(diào),不能喧賓奪主?!彼€提出:保圣寺的前半部分可以按寺廟園林來布局,后邊是新文化運動的遺物。當時蔡元培、馬敘倫(民進主要創(chuàng)始人)、葉恭綽很有遠見,他們既保護了歷史遺產(chǎn),又順應了新文化運動潮流,所以譚延闿才將這里命名為“保圣寺古物館”。在戰(zhàn)亂頻仍、沒有經(jīng)費的情況下,蔡元培先生首助銀圓100塊,成立“保存甪直保圣寺唐塑委員會”,促成古物館的建成,這是時代的見證、莫大的功勞,應該妥善地保存好。
那天,陳先生還特意到甪直小學察看原甪直第五高等小學舊址,對陸龜蒙墓、斗鴨池、清風亭提出修復建議?;乇Jニ潞?,陳先生來了興致,讓王新取出筆墨,揮毫在宣紙上繪就三幅蘭花,一幅送王新,一幅贈園林局陪同人員,還有一幅成為我的珍藏。
保圣寺古物館(周民森攝)
保圣寺握別后,我與陳從周先生又有過多次相遇。1978年,陳先生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考古系主任、美籍華人方聞教授聘請,要在美國建造一所仿明代建筑,展陳他們收藏的明代家具。陳先生一看大多是書房陳設,建議以蘇州網(wǎng)師園中曾被張大千用作畫齋的殿春簃為藍本,設計一座明式古典庭院,建造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這可是中國古典園林走向世界的第一次。方案會審時,得到大都會博物館董事阿斯特夫人、著名建筑師貝聿銘等許多專家的一致好評。為指導明軒建設,陳先生經(jīng)常來蘇州,因為整座明軒是蘇州設計的,建筑工匠都是蘇州人,所用的磚瓦都是陸墓御窯燒制的……
有一次吳縣基建局局長王天洪、園林處處長王振林宴請陳先生,我應邀作陪,談論吳縣風景區(qū)建設規(guī)劃。席間陳先生送我們他的新書《書帶集》,書名是葉圣陶先生(民進會員)手書。原來陳先生與葉老、顧頡剛(民進會員)、王伯祥等文史專家都有深厚的友誼。1977年5月,葉圣陶先生重訪甪直時,陳先生恰巧也在蘇州,他繪就《草橋讀書圖》送給葉老?;鼐┖螅藞D被王伯祥之子王湜華看到,這時王伯祥先生已作古,但王湜華非常珍視三位老人在甪直結下的情誼,于是請陳先生另作一圖,以慰對父親的追念。我與陳先生在保圣寺不期而遇那次,他正是為完成王湜華先生之請而去。圖作成后起名“閑吟”,因為沒有主題,文體也可以隨便一點,散文詩詞歌賦皆可,地點卻是確定的,就是甪直。這幅圖,我后來是在市園林局鄒宮伍局長辦公室得見。當時已請人裝裱成手卷,好幾米長。卷首便是陳先生手繪的《甪直閑吟圖》,以斗鴨池、清風亭為主景,在一片綠樹中露出保圣寺一角,風鈴猶在。陳先生如此構圖,是因為清風亭、保圣寺就在伯祥和葉老當年從教過的甪直五小近旁。清風亭為陸龜蒙紀念建筑,借此以頌前人之高風亮節(jié),一舉兩得。圖的左下方留有空白,待先生們題跋。后來湜華約請父親舊時同好賦詩、作文以為題記,留下墨寶的有葉圣陶、俞平伯、顧頡剛等多位大家。只是先生們不忍破壞畫面,都根據(jù)畫幅的高度,另用宣紙工整地寫下自己的經(jīng)歷與感悟,裝裱時反倒使此圖的留白處略顯尷尬,陳先生只能蓋上“梓室”“從周”的名章以壓腳。
詩文唱和、題圖作記一直是文人情感交流的最好方式,這樣匯集而成的作品,??蔀樽R者珍藏而流芳百世。我看到《甪直閑吟圖》時,手邊沒有相機,園林局當時也沒有復印設備,原件交由王湜華珍藏,此圖也成為我的一段美好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