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萍:守望梅林夢
人物名片
柳萍,國家一級演員。1983年10月參加工作,2015年4月加入民進。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文化廳副廳長,民進寧夏第八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八屆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副主席,寧夏文聯(lián)副主席,自治區(qū)政協(xié)常委。
1985年榮獲寧夏首屆中青年戲曲演員大獎賽一等獎。2000年在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jié)大賽中榮獲優(yōu)秀表演獎。2002年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實現(xiàn)了寧夏“梅花獎”零的突破。2005年成功摘取中國秦腔“四大名旦”桂冠。2006年榮獲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四個一批”人才獎。2007年榮獲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2008年榮獲寧夏“三八”紅旗手。2008年榮獲第四屆中國秦腔藝術節(jié)大賽優(yōu)秀表演獎。2010年榮獲第十三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表演獎。2013年榮獲中國戲劇二度“梅花獎”。2016年榮獲第二十六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
一走進柳萍的辦公室,映入眼簾的是墻上的一幅斗方,畫中的梅花正在凌寒怒放,旁邊題著王安石的“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痹娋渥屓寺?lián)想起柳萍與梅花同樣擁有的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立志奮發(fā)的激勵。聽柳萍談起自己成長的經歷、摯愛的事業(yè)以及她的選擇,歲月仿佛還靜靜地流淌在故鄉(xiāng)的南河灘上,里面有酷暑與嚴寒,汗水與淚水……
從棉花地走上領獎臺
寧夏隆德,山清水秀,是黃土高原久負盛名的“高原綠島”和“天然動植物園”。但她還有另一個名稱——國家級貧困縣,也是1972年聯(lián)合國糧食開發(fā)署確定的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qū)之一。
然而就是這片土地上,人們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盛景,這里擁有中國現(xiàn)代民間繪畫畫鄉(xiāng)、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書法之鄉(xiāng)、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中國社火文化之鄉(xiāng)等等靚麗的名片。故鄉(xiāng)濃厚的藝術氛圍在小柳萍的心里早早埋下了一顆藝術的種子,隨著春風生長……
10歲那年她得知固原地區(qū)秦劇班要招生,決定報考。年少懵懂的她,根本不知道秦腔是什么。
學戲很苦,當時在大多數(shù)人看來是一種無奈的選擇。父母得知柳萍這一選擇,并不支持。父親告訴她“這是你自己選擇的路,你別后悔。”父親的話深深印在自己的心里,即使再苦再累,柳萍也深深明白這是自己的選擇,沒有退路,只能咬牙堅持下去。柳萍是同行7個小伙伴中唯一一個笑著離開的。她告別了熟悉溫暖的家,走上自己的尋夢之路。
學戲的過程就像喝茶一樣,先是苦的,后來才能真正體會到香。作為演員,柳萍的先天條件并不是特別好,嗓音比較弱。為了吊嗓子,每天她睡到半夜就起來,跑到南河灘對著河水上喊嗓子。練完功回來再睡一會,老師才吹起床的哨子。就這樣,憑著一股不服輸?shù)膭蓬^,她在唱、念、做、打方面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漸漸開始有觀眾關注這個俊俏的小姑娘,說這個娃娃演的像那么回事。聽到觀眾的表揚,柳萍心里偷著樂。
柳萍至今仍然記得她的啟蒙戲《拾玉鐲》在陜西郊區(qū)棉花地里排練的場景。朝霞和夕陽為棉花地染上了一層金色,在這個金色的舞臺上,柳萍飾演的孫玉嬌顧盼生姿,拂袖婀娜。這部戲讓柳萍開始明白戲要怎么演,收獲了與人物靈魂交融的快樂。多年來,她始終不忘初心,認真對待每一場演出。常年的練功讓她渾身是傷,卻從不因個人原因缺席,有時一邊打吊瓶輸液一邊排練,有時腰傷復發(fā)打完封閉繼續(xù)演出。她默默隱忍傷痛,全身心投入到表演中去,把最美好的一面展現(xiàn)給觀眾。
“唱腔優(yōu)雅婉轉、表演細膩活潑、技巧嫻熟自如、角色形神兼?zhèn)洹?,戲迷和行家的贊美之詞反映出柳萍功底和技藝的日臻成熟?!妒坝耔C》中的孫玉嬌、《打神告廟》中的敫桂英、《武松殺嫂》中的潘金蓮、《殺狗勸妻》中的焦氏、《楊門女將》中的穆桂英、《莊妃與多爾袞》中的孝莊、《花兒聲聲》中的杏花……柳萍成功塑造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二度梅花獎、文華獎、白玉蘭獎……柳萍一次次站上領獎臺,被獻花與掌聲簇擁。她看重獎項帶來的挑戰(zhàn)和成長,以及與優(yōu)秀藝術家交流學習的機會,但不沉浸在獎項的光環(huán)里。她時刻提醒自己要向前看。
堅守與改變
柳萍說學戲的路是越苦越樂。
期間家人幾次勸她改行,去當兵,去博物館、銀行工作等等,她也彷徨過,但是因為從骨子里對戲的癡迷,對藝術刻骨銘心的熱愛,讓她舍不得離開。
秦腔的審美取向在于不亢不卑,在為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做平等的、形象化的價值引導,是不分階級,沒有尊卑貴賤的人的藝術。但是秦腔的生存和發(fā)展正在面臨著挑戰(zhàn)。隨著越來越多高科技產品、新思想潮流、日韓文化還有歐美文化的到來,對傳統(tǒng)戲曲文化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同時秦腔人才的青黃不接也是棘手的問題。柳萍不希望在未來老邁的一天,孩子們問自己什么是秦腔,只能告訴他們去博物館里找。
什么應該堅守?什么應該改變?她深深知道不同于其他藝術形式,秦腔有自己的味道,是經過千百年時間淘洗磨礪之后形成的經典,如果拋棄了老一輩藝術家留下來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秦腔就不是秦腔了。但時代變了,環(huán)境變了,觀眾也變了,想要生存下去,大家必須要做出改變了。
2012年,柳萍開始籌備大型秦腔現(xiàn)代戲《花兒聲聲》,奔波多地邀請知名編劇導演,舉全團之力打造這部藝術精品。最終在傳統(tǒng)秦腔劇種的基礎上,凸顯了具有寧夏地域風情的花兒特色,采用了歌舞敘事方法,創(chuàng)造了新的戲劇時空觀念,形成了一部描繪寧夏移民政策的史詩長卷。后來還改編成了同名秦腔戲曲電影,也是寧夏首次將秦腔搬上了銀幕。
經過80天排練后,柳萍已經足足瘦了21斤。辛苦付出最終取得的結果是令大家滿意的,在各地巡演取得了熱烈的反響,讓全國觀眾感受到了寧夏秦腔的無窮魅力,獲得的獎項和贊賞更是不勝枚舉。
在柳萍獲得梅花獎的座談會上,她說,我希望寧夏是梅林而不是一枝獨秀。她不止是嘴上說說,而是一直默默踐行自己的梅林夢,下大力氣在傳幫帶培養(yǎng)后輩人才上。她常說“言傳不如身教”,每天清晨柳萍帶著所有的演員練功,《花兒聲聲》的導演來排戲時,看到此情此景不禁感嘆“我還是頭一次看見一個團隊是團長帶隊練完功流著汗等著導演來排戲的。”遇見好角色,她主動讓出舞臺讓年輕人去鍛煉。發(fā)現(xiàn)有唱戲的好苗子,她不惜三顧茅廬去邀請,主動關心演員的生活情況??吹剿囵B(yǎng)的演員得到認可時,她比自己獲獎還要高興。迄今為止,寧夏已有六人七次,秦腔五人六次獲得梅花獎,她的梅林夢正在實現(xiàn)。柳萍說這要感謝秦腔的藝術魅力,感謝政府對傳統(tǒng)文化的扶持,感謝全體成員的團結努力,更重要的是觀眾對我們的呵護、熱愛、鼓勵和支持。
送戲下鄉(xiāng)的“鉆山豹”
秦腔藝術根植于黃土大地,根植于基層群眾的心中,堅持送戲下鄉(xiāng)是秦腔演員的使命。
由于常年在山區(qū)演出,她得了個綽號——“鉆山豹”。她帶領著院團的演員走遍了寧夏的山山水水,把戲送到村村落落,車進不去的地方,他們就背著行李走著去,烈日月光下趕路的腳步匆匆。住宿條件差,常常借住在漏雨的寺廟里,衛(wèi)生條件差,演員有時幾天不能洗臉洗腳,甚至沒法卸妝。大鍋煮面時蒼蠅到處飛,撈出面來還得吃,因為不吃就沒有體力表演。即使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仍然奉上一場場充滿誠意的演出,讓基層的群眾享受了愉悅精神的文化盛宴。
群眾回應他們的愛是直接而熱切的,每次看見大篷車開進村子,村民們就像過節(jié)一樣,回家換上新衣服,敲鑼打鼓歡迎,用毛巾裹著煮好的玉米、土豆,把他們認為最好的東西硬塞到演員手里。一次柳萍演完《竇娥冤》,卸妝后要離開時,被熱情觀眾死死拽住了胳膊,因為他們好奇那個臺上唱得好,演得好,像仙女一樣的人物,還說“讓我瞅瞅你到底長啥樣的?!彼贿@個淳樸的要求逗樂了,更愛上了這里善良簡單的人們。
一次在自己的家鄉(xiāng)隆德演出,氣溫僅僅零下二十多度,戲迷都穿著棉襖,拎著小煤爐來看戲。柳萍站在臺上,里面穿著薄薄的內衣,外面演出服根本不御寒。演出結束,有同事說你今天演得太感動人了。只有柳萍知道,當時她實實在在是被凍哭了,嘴都生硬得快張不開了,還是要咬著牙堅持,因為臺下有那么多雙眼睛正在熱切地看著她呢。夏天演出一樣也不輕松,三十七八度的高溫在鐵棚里演出,劇情需要演員照樣要捂著棉襖,一場戲下來早已汗流浹背。每場演出結束后,觀眾們都報以熱烈的掌聲,久久不愿離去,柳萍和其他演員一次又一次的鞠躬感謝,低下頭的時候她的眼淚早已模糊了雙眼。
為藝術呼吁的“軍大衣委員”
2015年12月4日,“在正道上行——慶祝中國民主促進會成立70周年文藝晚會”在京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民進藝術家們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臺異彩紛呈的文藝晚會。隨著一幅西北風情的水墨畫緩緩拉開,柳萍、李小雄等帶來的秦腔現(xiàn)代劇《花兒聲聲》選段在現(xiàn)場引發(fā)了熱烈的反響。
兩個月前,寧夏演藝集團的民進會員得知演出的消息,都主動找柳萍要求參加演出。因為要與全國民進藝術家們同臺演出,大家都倍感壓力,希望能展示最高質量的表演,研究斟酌決定把《花兒聲聲》帶到北京去。演出前,柳萍帶著20多名演職人員一到北京,就立刻進入狀態(tài)認真彩排,最終為大家?guī)硪粓鼍实难莩?,展現(xiàn)了寧夏民進藝術家的風采。
寧夏秦腔有五朵梅花,民進就有三朵,被人們稱為“寧夏民進的三朵梅花”,他們不僅在其藝術領域,同時在參政議政、社會服務等領域都發(fā)出了耀眼的光芒,展現(xiàn)了藝術家的責任與擔當。
作為政協(xié)委員、民進會員,她在履職路上也傾心傾力。一次因為時間緊迫,柳萍穿著御寒的軍大衣從演出的山區(qū)直接趕到了北京履職的會場,被大家笑稱為軍大衣委員?!耙炎约旱谋韭毠ぷ髯龊?,從自己熟悉的領域出發(fā),才能發(fā)揮優(yōu)勢、言之有物?!绷歼@樣歸納自己的履職心路。
一路走來,柳萍深深知道基層藝術工作者的艱辛、堅守和需要。在任全國政協(xié)委員期間,她有多個提案提交全國政協(xié)。多個提案被區(qū)政協(xié)列為重點提案,得到了落實。她提出將寧夏藝術院團的秦腔和京劇作為非遺保護項目,加大對傳統(tǒng)藝術的扶持力度。提案一經提出,立即引起了自治區(qū)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為秦腔和京劇分別增加了經費100萬,專門用于幫助一些老傳統(tǒng)的藝術品類進行挖掘和整理,請專家一對一地傳授,加大對后輩藝術人才的培養(yǎng),一系列扶持措施讓廣大文藝工作者感到了振奮與信心,以及繼續(xù)做好文化傳承的重大責任。
得失于心 朗月清風
擔任自治區(qū)文化廳副廳長,要離開她摯愛的舞臺,有人替柳萍感到惋惜。在柳萍看來雖然是暫時離開舞臺,但一樣是為寧夏的文化藝術做貢獻。
從舞臺到辦公桌、會議室,柳萍很快實現(xiàn)了角色的切換。她說一切要像小學生一樣從頭學起。
從國家到自治區(qū)一系列扶持文藝政策的出臺,“一路一帶”絲路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寧夏正在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國際文化交流合作,推動中國文化和寧夏地域特色文化走出去。柳萍說藝術是跨越國界的語言,百姓情感交流的紐帶。
她向我們介紹了近年來寧夏參與承接中阿友好年、文化年等系列活動,承接“歡樂春節(jié)”活動給國外觀眾帶來了一場場精彩的演出,引進國外藝術團讓寧夏觀眾現(xiàn)場感受了異域文化帶來的震撼。實施“絲綢之路影視橋工程”,促進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fā)展,支持文化產品走出去,深化沿線國家和阿拉伯國家與寧夏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在劇團的演員看來,不論是現(xiàn)在的柳廳長,還是以前的柳團長,好像沒什么變化,還是一樣的親切隨和。他們仍然清楚記得在海原演出時,清晨突然下起傾盆大雨,前一天搭好的戲臺上還放著演出用的道具服裝,是柳萍第一個沖上去搬道具。也是她組織編排了寧夏秦腔第一個自創(chuàng)劇目,把原汁原味“土掉渣”的本土文化帶到全國觀眾乃至世界觀眾面前。柳萍身上有太多“第一個”,每一個都飽含她對藝術的責任感和骨子里的愛。她說自己只是個趟路子的人,希望后面的人踩著腳印能走的容易些。
談及未來,柳萍感到肩上的責任重大,希望寧夏有梅林芬芳,有繁花似錦,有香飄萬里。
梅花從來不是嬌貴的花,愈是寒冷,她開得愈精神……
筆者手記:
采訪結束柳萍的幾次選擇讓人印象深刻,每次她都選擇了“少有人走的路”,承受了選擇帶給她的挑戰(zhàn),收獲了人生的精彩。她從骨子里摯愛秦腔,說這是條“越苦越樂”的路,用“簡單的心”做事做人,淡然看待身上的榮譽光環(huán),始終關切年輕人的成長,寧夏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與未來,讓我們真切的感受到了一位藝術家的格局。希望她的夢想早日成真!